微生物检定

本指导原则为药物原料、辅料、制药用水等中检出微生物的鉴定提供指导,鉴定结果有争议时,以《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》现行版结果为准。

微生物鉴定是借助分类系统,通过测定未知微生物特征,确定其大类、属、种及菌株水平的过程,是药品微生物检验的重要环节,药典相关章节对检出微生物的鉴定有明确规定,药品生产中有时也需对相关环节检出的微生物进行适当鉴定。 鉴定水平视情况而定,包括种、属鉴定和菌株分型。多数非无菌药品生产过程及部分无菌生产环境的风险评估,分析微生物常规特征即可;非无菌产品控制菌检查需达到药典规定水平;无菌试验阳性、培养基灌装失败等情况,鉴定至少达种水平,必要时到菌株水平。 

微生物鉴定程序

待检菌的分离纯化:通过连续划线等方法获取纯培养物,使受损微生物转为稳定状态,保证鉴定准确性。 初筛试验:通过形态观察、染色镜检、生化反应(如氧化酶、过氧化氢酶、凝固酶试验)确定微生物基本特征,是关键步骤,结果错误会影响后续试验。 表型微生物鉴定:依据表型特征(如菌落形态、理化特征等)鉴别微生物,易受培养条件等影响,广泛应用于药品微生物实验室。 基因型微生物鉴定:基于核酸序列等遗传物质分析,不受生长条件影响,更可靠,常用于无菌检查阳性、环境监控异常等情况的微生物调查,可通过 DNA 杂交、测序等方法实现。

 微生物鉴定方法的确认

可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确认试验,所用菌株需包括适宜质控菌株。需评估鉴定结果及一致性水平,合适系统的一致性水平通常大于 90%,同时确认方法需涵盖准确度、专属性等内容。 

系统发育的相关内容

《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》(第二版)以 16S rRNA 核苷酸序列分析为框架,系统发育树可显示微生物遗传关系,基因型与表型鉴定结果可能存在差异,多相分类学结合多种信息进行分类鉴定。 

溯源分析

通过比对污染微生物与相关环节监控微生物的同源性,确认污染来源。菌株水平鉴定在污染调查中重要,污染调查以基因型鉴定为主、表型为辅。多种基因型鉴定方法可用于同源性分析,全基因组测序是发展趋势,必要时联用多种方法。实际工作中,无菌试验阳性微生物经溯源确认为试验污染,可判试验无效,否则产品不合格;鉴定环境微生物有助于污染调查,确证同种相同株需比对更多基因序列,部分还需结合表型特征。 

锐志魔方检测提供微生物形态学,生化检验和 DNA 特征序列检定等测试服务。